校庆当天,1100余名毕业于天津大学的77、78级海内外校友返回母校,共同庆祝入校30周年纪念,并以多种形式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校庆当天上午,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和校歌声,“天津大学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暨77、78级校友入学三十周年大会”在北洋广场隆重举行。曾为77、78级学生授课的教师代表人文系教师王炳臣教授、数学系教师蔡高厅教授、外语系教师魏旭光教授、化学系教师杨宏孝教授、物理系教师陈志芳教授受邀在主席台就坐。天津大学天津校友会会长、天津市原副市长、人大副主任王德惠,天津大学天津校友会名誉会长、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曹秀荣,77级发电专业毕业生、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元龙等出席大会。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校友总会会长刘建平,校长龚克,原党委书记、校友总会常务副会长杨渝钦,副校长钟登华、余建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邢敏,副校长舒歌群、刘东志,校长助理贡振宇等同天津校友会相关负责人、广大77、78级返校校友及各学院、机关部处负责人和学生代表一道出席了大会。大会由副校长冯亚青主持。
天津大学77级共招收本科生1107人,29个专业,33个班级;78级共招收本科生1134人,32个专业,39个班级。当年招收的学生中年长的已超过30岁,年龄小的14岁。他们是恢复高考制度后首批进入大学的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变革前奏的亲历者。30年来,他们历经风雨洗礼,与共和国的改革开放共成长,秉承天津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活跃在祖国乃至世界的四面八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已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与栋梁。校庆当天共有1100余名77、78级校友回到母校,同多年未见的老师、同学共叙师生情义,畅谈发展变化。
大会上,党委书记、校友总会会长刘建平首先致辞,向回到母校参加活动的全体校友致以最热烈的欢迎。他说,30年前,77、78级校友在天津大学留下了深刻、美好、难忘的校园岁月。你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才华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母校赢得了荣誉,30年来,母校各项事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取得了累累硕果,校友们发扬爱校荣校精神,为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前,母校的建设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正在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衷心希望广大校友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关心母校的发展,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贡献更大的力量。
当年高等数学教师蔡高厅教授、学校青年工作部部长曹秀荣代表教师讲话。77级发电专业毕业生、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元龙,78级结构工程专业毕业生、同济大学副校长李国强,77级焊接专业毕业生、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赵士谦,78级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美国德通金融集团总裁、天津大学北美校友会会长陈毅松,78级化工机械专业毕业生、天津市知识产权局局长何志敏代表77、78级学生讲话,共同回顾了当年在校生活的美好岁月和母校培养对他们人生道路的重要影响。
校长龚克在讲话中表示,自己也是77级的一员,相同的经历给了大家相同的感受。这一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巨变的亲历者、受益者、推动者、奉献者。他回顾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及科技、教育、文化等发展历程,从大学生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对77、78级同当今大学生活进行了对比。他说,特殊的历史机遇赋予这一代人特殊的历史机遇,今天的聚会是推动天津大学更快更高更强的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誓师会。龚克校长在讲话的最后重温了1979年全校学生大会上老校长李曙森的讲话,“不同时代的青年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以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精神,创造英雄的业绩,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的青春,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希望。你们大家要为国争光!为天津大学争光!”
纪念活动过程中,返校校友还将回到各自专业所在学院,参加各学院举行的座谈会、参观等活动。(孟兆熙)
77、78级校友母校“溯源”纪念石碑今揭幕
10月2日上午,由77、78级校友捐赠的“溯源石”揭幕仪式在我校举行。天津大学原党委书记、校友总会常务副会长杨渝钦,副校长刘东志,77级学生会主席刘铁根、78级学生会主席张则年共同为纪念石揭幕。揭幕仪式由77级毕业生、我校设备处处长刘耀昌主持。
“溯源石”为天然花岗岩材质,正面刻有华文隶书“溯源”二字和“77、78级同学敬立”字样,背面用华文楷书篆刻铭文“维岁次戊子,季秋之初。七七、七八级学子济济于北洋,叙三十年之情,感光阴荏苒之慨。改革开放高考得以恢复,吾辈负笈北洋,悬发面壁,求知报国。春秋卅载,不辱母校之教诲;泛舟四海,共襄兴邦之伟业;追根溯源,倍感师恩之情深。今国运昌盛,遂议立此石于母校,以寓意‘坚天大之志、行天大之风、担天大之责’。愿母校早日跻身世界一流。立碑铭志,恭谨共勉。公元二零零八年十月二日”。
“溯源石”由77、78两级校友集资捐赠,面向青年湖,背靠77、78级校友曾经生活过的学生宿舍区。广大校友还将剩余款项捐赠给我校“北洋励学金”计划,让在校学生感受海内外校友的对母校的赤子之心的同时,激励后学更加勤奋学习、完善自我、回报社会、回报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