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故事
当前位置:捐赠故事 >捐赠故事捐赠故事
郑东校友:像孝敬双亲那样感恩母校
2014-10-20

2014102日,在天津大学迎来建校119周年,启动120年双甲子校庆系列纪念活动之际,我校化工系1988级校友郑东捐资5000万元人民币,在母校设立了郑东校友教育基金。郑东1988年考入天津大学化工系,在校期间曾担任系学生会主席,1992年大学毕业后先后供职于国有大型企业和大型商业企业,1996年开始创业,取得了很大成就。郑东始终认为自己在事业上的发展得益于母校多年的培养与关怀,一直希望能够回报母校。在对郑东专访的时候,他的一句“像孝敬双亲那样感恩母校”令人动容。一所大学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在校的师生,更需要广大校友的关注与支持。天津大学不仅仅是是师生的生活家园,也永远是广大校友的精神家园。谨以此文感谢郑东校友,也感谢所有支持母校发展的海内外校友。愿全体师生和广大校友一心一德,共扬校誉于无穷。

 

像孝敬双亲那样感恩母校

——记天津大学化工系1988级校友郑东

记者 朱宝琳

 

校党委书记刘建平代表学校接受知名校友郑东对母校的5000万元捐赠

副校长冯亚青代表天津大学与郑东校友签订了捐赠协议

 

2014102日,119岁的天津大学(北洋大学)桃李满庭,国内外校友代表齐聚一堂为母校庆生。

对我校1992届校友郑东来说,这一天更是个特别的日子。他将母亲和妹妹一同接到了母校,还把一枚最新款的天津大学校徽别在胸前。

在母亲和师生的见证下,郑东在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正式向天津大学捐赠郑东校友教育基金5000万元。该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天津大学新校区图书馆的建设、装修,图书馆设备、图书资料的采购和日常修缮,以及天津大学创新助学金项目。

郑东说:“学生之于母校犹如孩子之于父母,我们孝敬双亲,也会感恩母校。

 

人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他的差异性

郑东于1988年考入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系,1992年毕业后先后供职于国有大型企业和大型商业企业,1996年开始创业并取得成就。2010年,郑东在母校设立“郑东校友创新助学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目前获助人数超过200人。

奖学金叫“创新”者多,助学金叫“创新”则鲜见。郑东说,助学金强调“创新”,一方面是要建立起一套系统化的助困机制,另一方面则寄托了自己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期望。

2011级开始,每年有50名新生获得“郑东校友创新助学金”的资助,该助学金陪伴他们度过4年的大学生活,但只提供3年的资金支持。学生在入学前2年中每年得到5000元资助,到了大三年级时暂停资助,大四年级时学生根据表现可获得5000元或7000元不等的奖励。郑东认为,“给予”只是助学工作的一个层面,“学生大三时我鼓励他们积极去做勤工助学和社会实践,希望这套机制引导他们最终在‘自己做’的过程中锻炼出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郑东看来,“差异就是价值所在”。“一个人跟周围人在个性和能力上的差别,实际上最能体现他的价值。差异越大,他对国家、社会的价值就越大,这是我对创新的定义。”

每年秋季开学后,郑东无论多忙,都会逐一把80份申请人资料仔细看完,看到有的学生具备特长、想法和技能,即便超过50人的受助名额,他也会支持学生保持自己的风格,完成学业。如果学生有创业意向,郑东还会额外提供启动基金。郑东说:“人才不是用一个模子生产出来的,应该百花齐放,不拘一格降人才。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扬个性,直至他们确定自己的方向。”

去年,受助学生吴胜波跟随天津大学代表队在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亚洲区决赛中摘得金牌,成员们因此得到了代表亚洲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参加世界最终决赛的机会,但需要自费。吴胜波非常渴望到国际大赛上锻炼自己,思来想去,他试探性地向郑东表达了希望能获得部分帮助的想法。郑东在仔细了解情况后,拿出了2万多元支持吴胜波去实现梦想。郑东的原因很简单——“人才培养起来是无价的”。

 

天大的学生要把踏实的风格坚持下去

除了有形的经济支持,郑东十分注重对学生们心灵的鼓励和方向的指引。郑东的名字,在年轻学子的眼中意味着“导师”和“亲人”。学生们在和他交流中尊敬地称呼他为“郑先生”,私下则视他为“郑叔叔”,和郑东通电话也成了学生们喜爱做、习惯做的事情。

作为学长,郑东时常叮嘱学生们要好好地定位自己。“如今社会的信息量巨大,人如果没有定性就容易受到好坏两种影响。君子善假于物,我希望同学们具备过滤信息的能力,把有益的留下。”郑东告诫年轻学子,千万不要注重浮躁、虚幻和表面的东西,要深刻一些。“人生也好,做题也罢,就像盖楼。地基不牢如同在沙子上盖楼,随时会倒掉。天大的学生要把踏实的风格坚持下去,在年轻的时候眼睛多向‘下’看,注重自身修养,完善自我。”

这项助学金对学生还有一个硬性条件——出现挂科就不能享受当年的助学金,但郑东在执行这一要求的过程中充满温情。偏远地区考上大学的学生在基础上有短板,一时成绩下滑,思想压力很大。郑东每次在和学生座谈的时候都会反复告诉他们,只要在大学里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努力,所谓的“不足”可以补齐;创业者都需要经历一段心路历程,而受助学生们已经经历了艰苦条件、吃苦耐劳的锻炼,这在以后的发展中就是先发的优势。通过努力补齐学分的学生,仍然可以得到一定数额的助学金作为奖励。

受郑东资助的学生们自发成立了“郑东爱心社”,每年组织到西部地区支教、图书募捐等公益活动。社长兰多吉说:“每次给郑先生发邮件或是短信,他总是立马就回复了;每次支教出发前,他一定会叮嘱我们注意安全。每次通电话,他都会发自内心地询问大家过得怎么样,需不需要帮助。”

兰多吉清楚地记得自己在2012年大一暑假时“仓促”地去北京拜访郑东的情景。上大学之后对新环境和未来的迷茫让年少的兰多吉感到无所适从。暑假到来时,他忽然决定在回家前去北京看望“郑叔叔”,和他聊聊心里难以名状的感受。那天郑东颇为忙碌,他还是如约在晚上10点钟来到了兰多吉借宿的中国矿业大学附近。兰多吉回忆说:“当时连安静的室内环境都没有,郑先生看见校门口有家很简陋的烧烤摊,我们就坐在那里,一直聊到了凌晨23点。”

那次促膝长谈,兰多吉将满满的感悟提炼成受用至今的16个字——勤奋实践、敢于担当、感恩回馈、个性发展。兰多吉说,现在的自己觉得当时的决定太“仓促”了,“但迷茫时刻最真实的直觉让我一下子想到了郑先生,他就像亲人一样”。

 

每个天大人都要肩负祖国发展、教育兴邦的伟大使命

为感谢郑东的慷慨捐赠,天津大学决定将北洋园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命名为“郑东图书馆”。

冠名捐资是郑东思考了很长时间后作出的决定,他希望自己“抛砖引玉,引导一种风气”。郑东敏锐地看到,世界名校的发展与成长,无不与其培养的学子息息相关,校友的支持与捐赠占到了这些名校发展基金的50%以上,从而形成了学子们爱校情怀与家国情怀的完整统一。

在郑东心目中,学生之于母校犹如孩子之于父母。他曾多次表示:“无论是在企业工作还是在创业中,我都牵挂着母校的发展变化,希望在自己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后,尽最大努力回馈母校。”

郑东说,从天津大学化工系学到的“看家本领”,让自己在创业的历程中具备了高于常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化工的专业知识让我对事物的判断更加客观唯物,更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类似‘水变油’的技术一般都忽悠不了学化工的人。”

知识的巨大力量让郑东深感教育的重要。“民族、国家的强盛,基础要素之一在于人才,高素质的人才要靠教育。”郑东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尤其是校友力量“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点事”。于他个人而言,他愿意奉献“毕生努力”。

在母校119周年校庆之际捐赠5000万元教育基金,比郑东的原计划“超前”了。郑东说,新一届政府以其非凡的执政智慧和魄力拉开了华夏振兴的伟大序幕,社会更加振奋、积极,这一切鼓舞了他,令他加大步伐完成了心愿。

郑东深信,中华民族的潜力是无限的。“如果我们踏踏实实做事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一定会大大缩短和世界名校的差距,把天津大学创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

郑东的愿望还不仅停留于办成一流的教育。他在校庆仪式上深情地说:“我们每个中国人,每个天大人都肩负着祖国发展、教育兴邦的伟大使命。数风流,还看今朝!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世界一定会看到一个国家统一、国力强大、社会安定繁荣的盛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