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名本届“学生科学奖”得主上台领奖
“学生科技英才”奖获得者代表上台领奖
12月13日下午,天津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一层报告厅充满着浓郁的科技文化氛围,“传承·梦想”——天津大学第十一届“学生科学奖”暨第十三期“学生科技英才”颁奖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北洋基金会副理事长李义丹,校团委书记梁春早,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宋雪峰,教务处副处长徐斌,学工部副部长牛志广,党办校办副主任赵欣,科研院副处长杨明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赵东亚,校团委副书记王鑫、殷红春、宋叙言,出席颁奖典礼并为获奖学生颁奖。此外,化工学院、文法学院、材料学院、求是学部等各学院相关负责人以及团委老师、学生代表亦列席参加。今年天津大学共有10名学生获“学生科学奖”,11名学生获“学生科学奖”提名奖,99名学生被评为“学生科技英才”。
忆十载求索 学研翘楚凝天大魄
一段我校院士、知名教授寄语国家科技发展与我校学生培养工作的视频播放之后,颁奖典礼大幕正式拉开。校团委书记梁春早首先就我校开展“学生科学奖”、“学生科技英才”评选活动的概况做了简要介绍。她说,这次颁奖典礼是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和我校科技创新工作连年取得好成绩的背景下举行的,对于进一步促进我校科技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天津大学“学生科学奖”被称为学生中的“诺贝尔奖”,旨在通过表彰在学术、科研上有突出成就的学生,鼓励广大同学用于探索,开拓创新,投身科研。最后,通过回首十年来学生科学奖得主奋斗历程和总结本届“学生科学奖”获奖学生的先进事迹,她希望天津大学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开拓创新中续写新的篇章。
传百年薪火 穷理振工筑北洋魂
为了更好地突出“传承·梦想”这一主题和百余年来我校一脉相传的优良学风,更全面和系统地总结过去十年“学生科技英才工程”所取得的成绩,本届颁奖典礼还特别邀请到了天津大学第四届、第六届、第八届、第十届“学生科学奖”的得主孙春光、范晓彬、宋叙言、张震四人担任颁奖嘉宾,他们之中的有的已进入公司领导层,有的留校任教,有的还在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在他们宣读本届“学生科学奖”获奖名单前,第四届“学生科学奖”得主、兆讯恒达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孙春光动情地说,自己恰如一个离开北洋母校又回到家里的儿子,并站在一个大哥哥的角度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他的个人经历以及对大家的嘱托。第六届“学生科学奖“得主、化工学院副教授范晓彬则用“惴惴不安”来形容自己从获奖至今的最大感受,之前是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今天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帮助他人实现梦想,他希望获奖的同学一定要很快地把奖项忘记,塌下心来寻找科研之中的快乐。第八届“学生科学奖”得主、校团委副书记宋叙言在谈及获得“学生科学奖”时说道,获奖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是一种鞭策和激励,自己也是通过聆听之前“学生科学奖”得主的事迹风采后才开始了解它并为之努力的。第十届“学生科学奖”得主张震也认为,要想把专业与科研更好地结合起来,第一要热爱自己的专业,第二是理论联系实际,多实践。谈及梦想,张震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一个是梦,一个是想。梦让我们天马行空,想又要求我们动脑筋去思考。这样才能使梦想成真。
抒人文胸怀 展艺术视野
“人中龙凤才具佳,文采怡然气自华。胸富诗书尽豪意,怀瑾握瑜闯天涯。”一首藏头诗首先巧妙地道出了第一组获奖者的风采。作为两名与人文社科打交道的学生,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2012级博士研究生孙莉,文法学院经济法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刘云龙在与嘉宾主持互动交流过程中首先表达了对恩师的感激之情,接着他们分别阐述了科研之路上的收获和感悟。孙莉认为,不论所学是文科还是理工科,科研都是在掌握已有知识基础上的一个探索过程。万物有别,但道同一,任何学科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在刘云龙看来,由于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缺乏直观的设备、数据等,往往会导致很多人对人文社科研究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在他看来,只要将专业的研究和国家的需要相结合,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同样有自己的创新和科研领域,也希望学校能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能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更好地结合起来。最后,孙莉用她亲笔手书的“怀瑾握瑜”四字勉励广大学生要文理兼修,德才兼备,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术业有专攻 科研勤为首
“术纳百家成一统,业精于勤励真功。专业专注专求索,攻坚克难勇攀峰。”在第二组“学生科学奖”得主的访谈过程中。化工学院化学工艺专业2010级博士研究生石家福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是,沿着的学长学姐铺好的道路一路走来,感到更有的还是一份压力与挑战,只有从更深层次去挖掘,更加努力才能有所突破。在同学们的眼中,求是学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9级本科生苏亚鹏是一个有理想、有规划、能执行的人,外界氛围的影响,加上自身的天赋与努力,才使得他的科研之路越走越广。紧接着,材料学院材料学专业2009级博士研究生张晨光也结合着自己的留学经历讲述了他个人关于科研的理解。“在美国,我遇到我中国学生都特别勤奋,我也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传承下去,不断积累,相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祖国的科研实力一定能得到很大提升。针对科研之中目前存在的一些急功近利的原因,几位获奖者也纷纷结合着亲身体验谈论了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天赋诚可贵 汗水价更高
“天资异禀霜雪傲,赋予荣耀惟苦劳。汗牛充栋自谈笑,水电科工逞英豪。”与前两组获奖者不同,本组三位获奖者都还在读本科。在接受嘉宾主持访谈环节,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2009级本科生、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9级本科生张敏杰、信息学院电子信息专业2009级本科生谢雪首先与大家分享了他们得到科研资源的途径和方法。谢雪坦言自己完成了一个从所谓差等生到优等生的“逆袭”,如果说其他人的获奖是在告诉大家优秀的人还有更大提升空间的话,他的经历则是告诉那些大一大二期间成绩不好的同学一个道理:只要努力,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除了靠自身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地坚持,蔡壮把自己所取得成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归结为学校、学院、老师、团队等各方的帮助和支持。在他看来,单枪匹马是注定都不到今天的。张敏杰则结合自己过去三年参加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的经历谈论了他关于汗水与收获关系的理解: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纸上空谈易 知行合一难
“知礼明德重砺炼,行路探究世事源。合纵连横重实践,一朝昂首定坤乾。”可以说,“敢想敢做,知行合一”是机械学院机械工程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冯文浩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09级本科生罗悦齐两人共同的性格特点。在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科研故事过程中,罗悦齐认为驱动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动力来自于那种追求卓越的梦想,自己能在本科期间完成三篇核心期刊论文,除了积极地投身实践,还与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周围人的鼓励分不开。访谈之中,结合着自身从事辅助医疗机器人研究近六年的经历,冯文浩坦言,自己遇到科研瓶颈时也曾产生过焦虑和迷惑,但也会在内心告诫自己:科研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坚守,而不是浅尝辄止的一时兴起。在谈到导师在自己科研之路上扮演的角色问题上,冯文浩认为导师不仅在学术上充当着一个领路人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在人格精神上也影响着他。最后,两人寄语学弟学妹:一定要知行合一,切莫虚度光阴,利用好学校提供的资源,学会积极主动地把握住每一个成长与发展的机会。
既往开来 开启下个辉煌十年
十年科学奖,辈辈俊杰出。校党委副书记李义丹为获得第十一届“学生科学奖”的十名学生进行颁奖之后,天津大学“学生科技英才工程”下一个十年工作启动仪式隆重举行。闪耀着“传承·梦想”字眼的水晶球正式开启了天津大学“学生科学奖”下一个十年的精彩辉煌。启动仪式结束后,李义丹书记在致辞中说,科研是创新的一个载体,天津大学作为一所985院校,有着很好的科研氛围和坚实的科研基础,在未来几年里,国家和学校还将继续加大对学生自主从事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科研和创新的要求也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学生在掌握知识和能力之外,要想真正的做好科研,还有很多东西是更为重要的东西需要学习。不仅要有学术道德,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人文涵养、哲学与政治素质,在科研过程中力求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科研,在此他也祝愿获奖者和广大学生喜欢科研、投身科研,争取早日能收获属于个人的真正的诺贝尔奖。最后,颁奖典礼在全体获奖者与颁奖嘉宾的合影中圆满落下帷幕。
据悉,本届“学生科学奖”获奖人来自全校9个学院,其中本、硕、博均有分布。累计发表论文总数55篇,其中SCI论文共24篇;申请专利数6项;参加比赛40场,其中参与国际性比赛7场,并有3项比赛荣获国际前三名,参与国家级比赛16场,11项获得全国前三名。与此同时,10名获奖人还积极主持参与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16个,其科研学术能力堪为学生中的楷模。本期在全校范围内评选出的99名学生科技英才覆盖18个学院,横跨经管、理工、文法等学科,覆盖范围与选拔水平均达到历史最高点。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天津大学的科研工作和学生科技英才工程也必将迈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