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不是在5月6日收到了一封来自河北的感谢信,天津大学环境学院的师生们还都不知道,学院一年级的满族博士生张天虎在一个多月前,捐出俗称“熊猫血”的RH阴性血,帮助一位身患淋巴癌、急需“熊猫血”救命的高中女孩小玉顺利完成了骨髓自体移植。现在,小玉已逐渐恢复了健康,返回课堂读书了。
患病女孩小玉是河北省黄骅市昌桥镇农民家庭的孩子,汉族人,今年19岁,读高中二年级,但她已是个身患淋巴癌3年多的“老病号”了。几个月前,她的病情加重,免疫力进一步降低,于今年2月底住进了天津市肿瘤医院。“这个病几乎可以和白血病划等号。大夫说要做骨髓自体移植,但移植后自身失去免疫力,需要补充相同血型的健康人的血小板。再耽误下去我女儿就会有生命危险,得一次感冒也许人就不行了。”小玉的父亲高向军对记者说。
虽然高向军知道女儿的血型是RH阴性O型,但当他听说每十万个汉族人里才可能有一个人是这种血型时,他一下子懵了。“如果迟迟找不到捐献者,不但我女儿的生命难保,我家的经济也支撑不住了。住在无菌病房,每天的房费、药费、治疗费等等加一起就要四、五千。”高向军说,小玉生病这3年多来,家里为她治病已是债台高筑,“治病的最后一个办法就是骨髓自体移植,我就是去银行贷款也要救孩子。”
小玉的表姐、现就读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的博士生刘娜得知消息后在微博、稀有血型QQ群等网络平台上发起广泛求助。出乎他们的意料,求助发出后的第二天,QQ群里的一个人就主动找到了她,这个人就是张天虎。张天虎说,自己一登上QQ就发现了这条求助信息,他连信息的发布时间都没来得及看,也根本没跟家人或者老师商量,“没想那么多,唯一的反应就是马上联系她”。
很快,张天虎去肿瘤医院做了十几项血液检查。隔着无菌病房的玻璃,他和病床上的小玉见了面,并向她挥挥手表示鼓励。等了十几天,张天虎接到消息,他将于3月12日捐献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与另外一位捐献者共同延续小玉的生命。3月11日,张天虎处理完了3月份的博士学业任务,没有跟任何人透露第二天要做的事情。
3 月12日下午,张天虎在天津市血液中心完成了捐献。面对小玉父亲塞过来的一沓现金,他说什么也不肯收下。他再次回到肿瘤医院,看望了已经完成骨髓自体移植的小玉。“我和她聊了聊病情,欢迎她以后来天津大学上学。”
接受采访时,张天虎言语不多,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想那么多”。“我觉得的在别人需要自己的时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基本的做人准则,能够帮助别人也是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捐献血小板对自身并不会有任何损失,而且我觉得能和患者相识也是缘分,自己应该提供帮助。”
张天虎出身于河北省农民家庭,他说,虽然小时候生活艰苦,但父母长辈的疼爱和街坊四邻的帮助,让他常怀感恩之心。张天虎在报考天津大学硕士研究生时,经验血得知自己拥有稀有血型。在救助小玉之前,他曾义务献血400毫升,还曾作为候选者为需用“熊猫血”的孕妇和患者留下联系方式。
如今,小玉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已基本正常,她也重新回到课堂读书了。高向军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孩子出院那天,我本想专程来天津大学感谢张同学,但实在忙不开,就事后托人向学院送了感谢信来。张同学及天津大学的无私帮助我和家人将铭记一生。我女儿会努力学习,希望她将来也能成为天津大学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