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基金会新闻新闻正文
光明日报:“为医药创新再尽点力!”
2014-06-23

新闻人物·耄耋院士捐百万家产设教育基金:

“为医药创新再尽点力!”

 

 

图为沈家祥院士(中)捐资100万元给天津大学。 王建泽摄

  6月15日,对93岁高龄的化学家沈家祥院士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当天他身着洋溢着喜气的红色唐装,把他和老伴儿陈燕娜多年积攒的一百万元人民币郑重地交到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手中。他说:“希望这一百万元可以支持更多的年轻人去努力创新。”

 

  和李家俊一同到沈家祥家中接受捐赠的教授杰伊·西格尔,用“爱国、创新、忠诚、包容”这4个词表达他对这位耄耋老人的崇敬之情。美裔科学家杰伊·西格尔是天津大学药学院去年聘请的“洋院长”。“像西格尔这样全世界最好的科学家都到我们中国来工作,这是我最愿意看到的事。”沈家祥感慨地说,“过去我们在药物研究领域主要是仿制,近些年虽然有些进步,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由于身体原因,沈家祥缺席了刚刚闭幕的院士大会,但他对习近平主席在会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印象特别深刻。他说,现在连外国人都来到天津大学参与到药物创新研究中来,作为老科学家“我也应该响应中央的号召,再鼓一把劲儿,为医药创新再尽点力!”他此次捐赠的这笔资金将设立“沈家祥教育基金”,主要用于帮助天津大学药学院的师生开展创新性研究,资助他们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李家俊说:“其实,沈家祥院士一生都在创新、创业。”1921年出生于江苏扬州的沈家祥青少年时期历经战乱,饱受辗转流离之苦,后来抱定“科学救国”的信念留学英伦。1949年,他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后,拒绝了国外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开展药物工业化研究,作出了一系列突出贡献:根据需要负责氯霉素的研究,通过大幅改进生产流程,提高了药品产量;因地制宜利用我国资源,成功合成并生产出结晶维生素A醋酸酯和维生素D2;指导了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多种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合成和投产;研究合成了三烯高诺酮,成为我国在甾体避孕药方面的第一个新药品种。20世纪90年代,他又以70高龄开始“创业”,领导创建了北京集才药物研究所。进入新世纪,他又应邀来到天津大学,参与了天津大学药学院的创建,不顾年高体弱,始终坚持工作在第一线。2007年沈家祥和另外9位科学家在中国药学会百年庆典上获得“突出贡献奖”。

 

  “即便是现在,他仍然每天坚持看新闻。每天都有很多新的想法,还把这些想法告诉他的学生和助手。”在沈家祥的家人眼里,这位半年前还自己上网收发邮件、检索科研材料的老人,孜孜以求的仍然是“创新”。“去年,他忽然对纳豆感兴趣,开始研究纳豆里的维生素K,硬是把厨房变成‘实验室’,带着保姆发酵纳豆。”沈家祥的孙子沈赤兵告诉记者,“爷爷平时总念叨着,怎样为中国的医药创新再尽点力。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能为国家、为年轻人做的事也越来越少了。这次捐出自己多年的积蓄,也算是了却了他多年的心愿。”

 

光明日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06/18/nw.D110000gmrb_20140618_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