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基金会新闻新闻正文
永久的怀念——纪念史绍熙百年诞辰系列活动全面启动
2016-08-23

 

  

永久的怀念——纪念史绍熙百年诞辰系列活动全面启动

  2016年8月19日,是我国著名的工程热物理学家、燃烧学家、内燃机专家和教育家、原天津大学校长史绍熙诞辰百年的日子。为纪念这位在内燃学、燃烧学、工程热物理学和教育学界均有过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天津大学将联合内燃机学界联合举行史绍熙百年诞辰系列纪念活动。据悉,系列纪念活动将于9月24日、25日在天津大学举行,包括史绍熙诞辰百年纪念座谈会,相关学科和行业学术会议、史绍熙铜像揭幕仪式、史绍熙科技教育基金成立仪式、史绍熙诞辰百年专题展览等。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启动,届时国内外各界人士将共同怀念这位著名的科学家与教育家。

  他是一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早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后留学英伦并获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内燃机领域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解放后他辞英伦、拒麻省,放弃优厚待遇毅然返回祖国;

  他被誉为“中国的汉新·李斯特”,是我国内燃机学科的奠基人和公认的学术领导人,是一位学术成就卓著的教授和科学家,又是一位知识广博、高瞻远瞩的科技战略家;

  他是带领中国内燃机学科走向世界的“引路人”,是他手携手把一批年轻学者带上国际内燃机学术平台;

  他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破冰者”,是他在拨乱反正的特殊时代,高瞻远瞩,敢为人先,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诸多“第一”和“先河”;

  他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一位“师长”,他将爱国之志践行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病榻上逐字逐句修改学生的论文,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和科技事业……

  他就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原天津大学校长史绍熙先生。

  1935年,史绍熙考入国立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每个学期成绩均排名全班第一。当时北洋按照分数排座位,因此大学四年他都坐在第一排。

  1945年,他考取公费留英,进入曼彻斯特大学研究院。因成绩优异且研究思想独特,被导师推荐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1949年,他在曼彻斯特大学毕业,成为我国第一位内燃机领域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并受聘于英国威尔士大学斯王西学院任研究员。

  1952年,满怀赤子之心的史绍熙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到祖国,领导建立了天津大学内燃机专业,成为我国这一专业学科的创建者之一。同年,他组织翻译了我国高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苏联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我国内燃机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

  1956年,他成为我国第一批内燃机专业研究生导师,开始招收研究生,这是我国专家自行培养内燃机高级人才之始。

  1960年,他担任天津内燃机研究所所长,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标定转速达3000转/分(实验室内高达4000转/分)的新机型,同年,主持设计研制成功了第一台自由活塞发动机-压气机联合装置,并编写了《自由活塞式发动机》一书,填补了我国空白。

  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召开了全国科教座谈会,全国被邀请的科学家有30人,史绍熙是与会的15位教授之一。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他被安排在主席台就坐。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1年,他担任天津大学校长,并成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掌校期间,他提出将天津大学建设为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方向,推行“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坚持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发展战略,主张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培养,并倡导“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方针,鼓励大学生勤工助学。

  1983年,他的“复合式燃烧系统”成果被列为建国50年重大发明之一,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1984年,他主编的380多万字的《柴油机设计手册》被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总结柴油机设计经验,兼收国外最新技术成果的大型工具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1987年,他主持建成了第一个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亲任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建立了我国唯一的内燃机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89年,他组织召开了世界性的第18届国际内燃机会议(CIMAC)并担任大会主席,尽管会议期间由于政治风波使大会蒙上阴影,但他临危不乱,妥善的解决好各方问题,使得大会圆满成功,受到各国代表称道。

  1992年,被国家科委聘为首席科学家,领导开展“煤和石油的高效率、低污染燃烧过程基础研究”的国家攀登计划课题。

  ……

  在工作之余,他还曾担任国际燃烧学会委员会委员,国际内燃机学会领导小组成员、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内燃机学报》主编,中国内燃机学会编委会主任等七十余项国内外兼职。在数十年的工作中,他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全国高等学校先进工作者、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科学院首批资深院士等近百项殊荣。

  时光荏苒,尽管史先生已离开我们十余载,但他爱国奉献之精神,开拓进取之思想,教书育人之风范,勤勉敬业之态度,严谨正直之品格,随着时间的流逝,却更加熠熠生辉,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望前驱之英华卓荦,应后起之努力追踪”,史先生的光辉典范,将在这座美丽的校园,与我们精神相依,血脉相连,激励一代代学子不断追求卓越,奋勇前行。

 

 史绍熙先生简介:

  史绍熙(1916-2000),江苏宜兴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工程热物理学家、燃烧学家和内燃机专家。1939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机械工程系,1949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1951年,史绍熙回到天津大学任教,历任系主任、研究所所长、副校长、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8年,世界文化协会授予其科学奖状;1990年,中科院授予其荣誉勋章;1992年,国家科委聘请其为首席科学家,领导开展国家攀登计划。

  史绍熙是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他怀抱科学救国的愿望,将一生都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与科学事业。1935年,他考入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开始了以科技和教育振兴中华的漫长人生旅途。1945年,他考入曼彻斯特大学研究生院深造,成为我国第一位在内燃机领域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此后,他在内燃机领域的研究成果,逐渐被英国内燃机界所重视。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待遇,怀着报效中华的赤子之心,几经辗转返回祖国,并欣然接受母校之邀赴校任教。

  史绍熙是卓越的科学家。在几十年的科研实践中,他立足国情,放眼全球,以内燃机学科发展为己任,在天津大学创建了我国高等院校最早的三个内燃机专业之一,为我国内燃机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他发表过很多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论文和著作,创办了《内燃机学报》、《燃烧科学与技术》学术刊物,并主编我国内燃机第一部大型工具书《内燃机设计手册》。他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台自由活塞式发动机-压气机联合装置,并发明了柴油机复合式燃烧系统,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其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史绍熙是杰出的教育家。作为大学校长,他提出将天津大学由多科性工科大学,建设成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方向;他倡导“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双严方针”,成为新时期天津大学的办学特色;他坚持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发展战略,主张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培养;他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先后与20余所国外名校建立了校级合作关系,提高了天津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作为大学教授,他孜孜不倦辛勤耕耘,先后培育了上千名内燃机专业毕业生,并成为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